在我们家乡有种名点心--万泰永糕点。这个百年老店起自市井民间,如今已声名远扬。近日,记者带上拍摄设备走进万泰永糕点坊,仔细探寻那流淌在舌尖上的地道老滋味。
早在1886年,第一代传人李麟朝就受家庭影响从事经商活动。18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河南周口的食品糕点如稀果、口酥、酥饼、炒果味道不错,很受欢迎,于是李麟朝请当地的师傅到太和来,并开设了“万泰永”糕点店,门面作为经营商店,商店后就是加工作坊,万泰永糕点店开设后,很受太和人民欢迎,生意很好,当时在太和县婚娶嫁女时能上盘果品招待客人,那就有足足的面子,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婚嫁文化传承至今,那就是嫁闺女吃果子。渐渐的,果子在本地婚嫁礼仪中扮演中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角色。
1900年,第二代传人李相臣接管该作坊和其他事项。由于生意好,在皖西北地区影响面大,引来不少追随者学习。
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秋,第三代传人李松波,就筹办回民食品加工厂之事进行安排,很快,太和县知青回民食品厂应运而生,开张营业,后改名为太和县回民食品厂。
2004年第四代传承人李新开办的万泰永回民食品有限公司在太和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得消费者的好评。
2012年李宇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继承祖上的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秉持匠心,不忘初心,把万泰永糕点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让万泰永品牌糕点成为当地逢年过节走亲送友的绝色佳品。万泰永糕点在2016年10月被阜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阜阳市食品工业协会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万泰永糕点非遗传承人李宇:
从1896年到现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起起伏伏,很庆幸,我们祖辈的手艺并没有随着历史的跌宕而消失,经过一代一代传承人不忘初心的坚持,传承了下来,传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
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为优。优质的小麦、芝麻成为万泰永糕点制作的原料首选,好原料才能生产出好产品。万泰永糕点品种有蜜汁京果、麻油口酥、樱桃酥、芙蓉糕、蜜三刀、蜜梅豆、太阳饼、麻油五仁大月饼等传统特色产品。
万泰永糕点非遗传承人李宇:
蜜汁京果也就是咱这边俗称的大京果和梅豆角、樱桃酥都是灌浆类的果子,均采用优质糯米为根本,配上咱的玉米糖稀、芝麻香油、蜂蜜等原料,使咱的果子口感更酥软、入口更醇香,不垫牙,没有渣。咱的那个麻油口酥,俗称白蜜食,选用我们本地精制小麦粉为基本原料,再配上玉米糖稀、大豆油、芝麻香油等,使它的口感更酥脆,对咱的牙齿也没有那么挑剔。
说到传统糕点的制作工艺,第五代传人李宇专门给记者展示了具有特色的传统点心制作过程,从选料到成品出锅之间算下来至少有十多道工序,相当的复杂。
万泰永糕点非遗传承人李宇:
我们的果子工艺很独特,选用优质糯米,经过冲洗、浸泡、发酵、再冲洗、晾晒、打浆、油炸、灌浆等工艺,制作流程相对复杂,但是也讲究科学、考究,我们炸出的糕点,香味更浓郁、色泽通透、回味很浓厚、而且没有什么异味,现在社会我们更讲究低糖更健康。万泰永糕点我们主要就是真材实料为根本,配方很考究,而且保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真正做到绿色健康,让消费者吃着更放心。
万泰永糕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坚持秉承传统,凸显特色的理念,从一间小作坊、一口小油锅的糕点小店起步,发展成为皖北地区知名的糕点,太和传统糕点技艺的结晶,是太和传统地方糕点的推广者,其制作技艺是见证太和传统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婚娶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太和近代经济史、社会史与民俗文化史的重要活态资料。
万泰永糕点非遗传承人李宇: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在继承糕点制作技艺后努力摸索、创新,随着近年来在线上线下我们多平台的不断开发,万泰永糕点已不单单是我们皖北的地方糕点,我们会致力于面向全国,走向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我们家乡的美食特色,了解我们传统的糕点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