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戴香包……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太和县第一小学邀请县非遗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端午习俗讲座和手工制作香包活动,从小培养青少年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现场,太和县非遗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刘凝向学生介绍了香包的来历和作用,讲解香包制作的具体步骤,手把手耐心细致地教学生们具体的制作。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始穿针引线制作香包,桌子上艾草、彩绳、针线、配件挂饰等一应俱全,各自选样后大家开始动手认真制作。穿针、系结、填棉花、穿囊穗、装入艾草,一针一线细密工整,大家兴致高昂。在淡淡的艾草清香中,一个个小巧玲珑、沁人心脾的香包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虽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在同学们眼中,这一个个香包都是艺术珍品,大家完全沉浸在自己动手的快乐之中,体验了一回端午节浓浓的节日气息。
“我不仅学会了绣香包,也知道了端午的习俗和来历,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把非遗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太和县第一小学学生孙可馨说。
一针一世界,一绣一繁华。丝线纵横交错间,尽显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次活动也是太和县第一小学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加强学生劳动技能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在体验中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兴趣,更是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太和县第一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张珊珊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增强节日的仪式感,更是让他们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同时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家乡意识、家国情怀也由此而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太和县非遗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刘凝表示:“作为非遗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和孩子们一块做手工、缝香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也是我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情。手工技艺就得从娃娃做起,让每个孩子从小就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授孩子们香包制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非遗真正的传承下去,身体力行的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播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